理论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至关重要,但理论怎么学、怎么用,往往没有一定之规。3月25日晚,华体会买球,华体会买球(中国)2023年第一期“乐艺读书会”,邀请流行音乐研究所所长郭鹏博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与研讨。副院长王新担任学术主持,华体会买球,华体会买球(中国)师生与校外同行在线聆听并参与互动。
郭鹏老师分享的题目是“后殖民主义与爵士乐的世界旅行”。讲座伊始,郭老师对讲座主旨简要概括。他认为,从事学术研究应培养一种理论孵化机制,在宏观的理论脉络、思路和立场下,补充详实具体的经验材料,促进理论再生产。本场讲座可以视为,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爵士乐地方化案例联姻下,理论再生产的努力与示范。
讲座的第一部分,郭鹏老师对后殖民主义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了萨义德、霍米•巴巴等学者的理论观点。在郭老师看来,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倒置的东方主义和杂交性身份是后殖民主义的常见立场,后殖民主义的缺陷和重要启示有两点:第一,拒绝二元对立;第二,拯救东方或第三世界的能动性。
讲座的第二部分,郭老师讲述了20世纪50至70年代美苏冷战背景下,美国国务院选派爵士乐音乐家出国,将其用作实现文化领导权的秘密武器;音乐家接受这份国家投资,将其视作民权运动胜利的象征,并投身这场为国而战与自我解放的多声部文化实践,实现了霍米•巴巴意义上的“杂交时刻”。
讲座的第三部分,郭老师阐述了爵士乐在中国传播的后殖民主义路径:“以他为师”、否定性主体、东方反身性和中国化爵士乐,并对陆廷荃、刘元等中国爵士音乐家的口述历史和爵士乐在中国引发的轰动效应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对他自己提出的理论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和说明。
郭鹏老师的学术研究和本次讲座,注重理论与经验相结合,让听众们认识到,各种理论方法为问题研究提供的多种可能的视角,借助理论也可以提出新的研究观点。讲座的最后,王新老师和郭鹏老师热情欢迎对流行音乐研究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流行音乐研究所即将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在交流和研讨中激发出更多的研究活力和学术热情。